抱怨的人很多不知道自己在抱怨 只以為自己在陳述事實
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總是沒完沒了的抱怨,給周圍生產大量負能量?
是他們不懂抱怨的壞處,還是他們喜歡抱怨?
其實抱怨者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在抱怨,他們總以為自己在陳述事實。
今天我們就來探索抱怨的源問題!
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抱怨,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做負能量的人!
抱怨產生的核心因素是對事情有期待,當期待沒有獲得滿足,自身又感覺無力改變時,就會產生抱怨,希望別人改變。
在抱怨時,抱怨者總以為自己在反映事實,所以總是顯得理直氣壯,又充滿委屈,希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,支持自己,給對方施以壓力,所以會永不停歇的傳播,這就抱怨顯得沒完沒了的原因。
在這樣的傳播動力下,抱怨的發展趨勢是,越抱怨越期待,越期待越抱怨,期待和抱怨互為因果,互為驅動力,形成惡性循環。
拿兩口子過日子來舉例,妻子或丈夫對另一半有期待,當對方不能做到自己的期待的時候,就會生出抱怨的情緒,希望通過抱怨讓對方看到不足,也希望通過周圍的力量,讓對方改成自己想要的樣子,但當發現並沒有按照自己想像的樣子變化時,就會覺得自己所託非人。
於是親密關係出現內在矛盾,表現在行為上兩口子為雞毛蒜皮的小事,爭吵不休,互不相讓,這個行為又會進一步加劇彼此的不滿意,然後期望通過抱怨的方式報復對方,逼迫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,雙方關係陷入惡性循環。
怎麼打破沒完沒了的抱怨呢?
通過抱怨的成因可以發現抱怨有兩個因素影響。
一個是期待,一個是無力感。
所以改變抱怨從這兩點入手。
一個是,放棄對外界的期待,要清晰明確的告訴自己,我期待還是這個樣子,我不期待還是這個樣子,那我何不放鬆一些。這一點的核心是放棄控制。
另一點是,放棄期待的同時,還需要改變無力的狀態,無力並不是真的無力,而是不願承擔責任的心理感覺。這一點的核心是擔起責任,做自己能做到的。
這兩點合起來簡單說就是,擔起責任,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,不控制自己不可以改變的,自然就不會抱怨。
最後二師兄想說的是,抱怨是內心無力,渴望其別人做到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控制行為,是不願自己改變逃避責任的行為。
而且抱怨具有傳染性,抱怨者通過抱怨不斷在呼喚同類,傳染新的同類,長久下去不斷製造負能量害人害己。
但只要停止期待,擔起改變的責任,所有所謂的負能量,都會轉化為動力源,力量無窮。
責任編輯: 王和 來源:愛聽故事的二師兄 轉載請註明作者、出處並保持完整。